锡林浩特:六项措施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2022-04-29 09:48 来源:草原明珠锡林浩特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绿草如茵……相互依存的自然风光既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推进绿色矿山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矿业经济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锡林浩特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多措并举,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力推进环境治理和绿色矿山建设,努力让市民在充分享受到“碧水蓝天净土”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在守护绿水青山中收获金山银山,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取得积极成效。
为了切实有效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工作,锡林浩特市在总结分析全市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绿色矿山建设工作中存在问题和困难的基础上,第一时间安排部署全市绿色矿山建设推进工作,并结合各矿山企业实际情况,探索出了“一排、二覆、三沙障,四种、五灌、六养护”的排土场生态修复模式,即按照绿化复垦要求有计划地将排土场排土到位,平盘形成反坡,避免造成水土流失;充分利用好采场有限的表层土,对到界排土场坡面和平盘全部覆土;对所有到位排土场坡面及时布设沙障,有效地固定表土,降低坡面风速,防止水土流失;在覆土后的坡面和平盘内播种适应性强的当地耐干旱、耐盐碱的植物,如沙打旺、披碱草、苜蓿等;将所有绿化部位都敷设管路,利用疏干水进行灌溉,平盘形成喷淋系统,坡面安装微喷系统,有效利用现有水资源,保障植物正常生长;对现有植物实施长期养护管理,严格要求浇水时间和次数,不定期对植物防病和施肥,并实行围栏封育,逐步恢复植被。
与此同时,坚持“自然恢复为主、工程修复为辅”的原则,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宜草则草、宜林则林、宜景则景,充分体现因地制宜性、专业技术性、经济可行性、循环系统性和意识超前性,为保障绿色矿山建设成效提供了技术支持。
截至目前,各矿山企业累计投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资金15亿元,治理面积37平方公里,2022年我市各矿山计划投入1.09亿元,治理面积7平方公里,并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矿山1个,自治区级以上绿色矿山3个,已通过第三方评估正在入库4个矿权,其余9个采矿权矿山企业计划2023年全部打造成自治区级以上绿色矿山。届时未达到的将退出市场,实现“绿则存,不绿则退”总体目标。